福州市行政(市民)服务中心 2018年工作总结及2019年工作思路
时间:2018-12-04 11:44

 

2018年工作总结及2019年工作思路

市行政(市民)服务中心管委会

 

2018年工作总结

 

2018年,市行政(市民)服务中心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决策部署,大力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优良传统,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推动政务服务高质量发展。我委《马上就办亮品牌 政务服务展风采》获得全省机关体制机制创新案例二等奖;省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在全省通报表扬我委报送的《福州市优化审批服务链条助力“五个一批”项目攻坚》典型经验做法;人民日报《福州:马上就办 真抓实干》、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福建优化“放管服”改革标准体系》和《福建:“同向用力”争创一流营商环境》、福建日报《跑一个窗 办所有事》刊登了我委工作做法。1-10月,市行政服务中心共受理各类申请37.74万件,日均受理量1859件;市市民服务中心共受理各类申请193.22万件,工作日日均受理7717件,双休日日均受理4711件;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累计完成交易中心12182项,总金额789.32亿元。

一、服务中心大局,推动行政审批提速增效

(一)大力优化营商环境。牵头完成我市营商环境调研评估,制定《福州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三年行动方案》。针对涉及行政审批的开办企业、工程建设项目等任务,大力优化流程、压缩时限、减少材料,提升审批效率。目前,除44项特别复杂事项外,办理时限在法定时限30%以内的事项占总入驻事项的97.1%,时限全省最短;企业开办时间减至5个工作日,常规不动产登记减至5个工作日以内,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减至120个工作日,其中,高新区政府投资类项目减至90个工作日、一般社会投资类项目减至70个工作日、小型社会投资减至50个工作日。

(二)全力保障民营经济发展。制定《福州市行政(市民)服务中心保障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推出十条务实举措,设立民营企业服务中心,服务保障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为缓解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在全省首创招投标年度保证金信用贷款服务,信用良好的投标企业可通过银行申请免抵押贷款,目前已放款77笔、5260万元,同时,逐步降低建设工程交易、国有产权交易和矿业权交易三大类招投标收费标准,累计为企业减免交易服务费819万元。

(三)着力加快重点项目审批。市县两级全面推行行政审批服务告知承诺制改革,为重点项目提供非关键性材料的“容缺办理”,市本级22个部门、192个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可“容缺办理”,容缺材料492个;推行“多规合一”并联审批,将投资建设项目审批申请材料由254份减至112份,将审批时限由155个工作日压缩至46个工作日,缩短了项目前期审批办理时间。建立省、市重点项目领导班子成员挂钩联系制度,主动上门帮助协调解决宜家家居等20多个项目审批中的困难。服务保障“百日冲刺”行动,针对市委、市政府确定的68个待开工、竣工的项目,推行投资建设类审批窗口周末正常审批服务,以最省事的前期审批促进了项目快速落地投建。

(四)聚力推进“大数据+政务”服务。在全省率先建成政务服务大数据分析平台并投入使用,该平台涵盖窗口服务效能监督、窗口业务办理、群众满意度测评、县(市)区办件监测等15个模块功能,通过数据结果可视化,有效实现了对窗口办件数量、服务效率、群众等候排队等情况以及各县(市)区事项平均办理时限等精准监测,强化了服务效能监督,为助力行政审批提速增效提供了数据支撑。

二、推进改革创新,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试点

(一)在全省率先推行“一窗受理”。将各个部门在行政服务中心分散设置的服务窗口,整合设置企业设立、经营管理、社会事务、投资建设、通关外贸5类综合受理窗口,在全省率先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统一出件”的审批服务模式,将102个受理人员减少至60个,将169个前台受理人员减少至112人,实现群众办事从“找部门”向“找政府”的转变,提高了审批效率。改革后,办事窗口排队等候时间由原来的33分钟减少至14分钟,提速近58%;窗口平均办理时间从7.2天减少至4.6天,提速近37%

(二)在全省率先推行“一个平台”。在全省率先统一市、县两级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建立市级网上办事大厅统一申办受理平台,横向对接省网上办事大厅、市直部门审批系统,纵向贯通市、县、乡、村四级平台,实现群众办事“只上一张网”;全面落实行政审批全流程电子证照应用,目前56家市直单位、343个县()区部门累计完成50871264多万条证照数据入库,实现“一次认证、全网通办”,企业群众办事不再重复递交电子证照。大力推行全流程网上办理, 实体大厅行政审批事项100%入驻网上办事大厅,网上办理的行政审批事项90%以上达到省级网上办事大厅“三星级”标准,形成网上收件、网上受理、网上送达的“一条龙”服务。

(三)大力推进“一次办理”。大力深化“最多跑一趟”和“一趟不用跑”改革,在全省率先制定“最多跑一趟”服务规范标准,整合电子证照应用、邮政速递等服务,推出“网上申请+线上提交材料+线上审批+线上出件”等8种“O2O”政务服务新模式,有效提升了“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比例。目前,市级“最多跑一趟”事项1279项、占比92.44%“一趟不用跑”事项443项,占比由年初的17%提高为31.58%,提升企业群众办事获得感。

三、加强资源整合,推动政务服务便民利民

(一)打造社区综合受理平台。制定《福州市村居(社区)政务服务综合受理管理办法(试行)》,建立村居(社区)政务服务管理机制,建设社区综合受理平台,首批在鼓楼军门社区、庆城社区等布设政务服务综合受理自助终端机,推动23个部门、94个政务服务事项下沉到社区综合平台受理,把服务的门开在群众家门口。

(二)推进服务更加便民。完善市民服务中心24小时便民自助服务区,设置14种类型、19台自助服务设备,累计可提供81项自助服务事项,为群众提供“24小时不打烊”的政务服务。同时,市民服务中心组建“流动窗口”服务工作组,每月开展送医保、社保等服务进社区的活动,把办事窗口前移至小区,零距离为群众提供服务。

(三)打造“榕e办”自助服务空间。在行政服务中心和市民服务中心建立“榕e办”自助便民服务空间。配备电脑、打印机、复印机、咖啡机等自助服务设施,为办事的企业群众提供免费上网申报、免费打印、免费茶水、免费WIFI等多项免费服务,用匠心为申请人营造出了家的温馨。

四、完善机制建设,加强政务服务工作保障

(一)建立先锋队长制度。建立由班子成员担任先锋队长,处室(下属单位)、入驻单位(窗口)负责人担任副队长,窗口党员为主体的先锋队,负责窗口巡查、跟踪服务省、市重大项目等工作。例如,在融侨赛德伯国际双语学校审批中,片区先锋队长召集市教育局、市监管局、市文广新局等窗口人员,主动上门服务,协助完善修改所有申请材料,并进行现场指导、督促,助力融侨赛德伯学校如期开学。

(二)建立一线专项巡查服务机制。中心管委会领导每周带队巡查窗口业务办理、标准管理情况,强化日常监督管理与服务保障,今年以来共开展63次巡查服务,发现整改问题200余个,有效提升窗口服务质量。

(三)建立季度座谈会制度。建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代表、企业代表座谈会制度,每季度组织召开专场座谈会,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共征集意见建议72条。

五、加强机关党的建设,夯实政务服务工作基础

(一)落实党建主体责任。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责任意识,完善党组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处室及下属单位直接责任的责任链条。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

(二)强化党员教育管理。开办“红课堂”,先后8次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党员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学懂弄通做实。深入实施“红色领航工程”,探索形成“1355”政务服务窗口党建工作法,打造1000㎡福州市党员政治生活馆,加强党员教育管理。

(三)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深入开展“提振精气神、建设新福州、争当排头兵”主题实践活动,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推动主题实践活动向深处拓展。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实施方案》,中的27条具体措施,通过正向激励、反向问责,进一步提振了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深化一线考核,制定干部日常一线管理办法,加强干部日常的监督管理,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019年工作思路

 

总体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和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大力弘扬践行“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工作精神,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着力构建“一口受理、双轮驱动、三级协同、四级服务”的政务服务体系,推动群众办事线上“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现场办理“最多跑一趟”,为打造有福之州、幸福之城提供优质营商环境。

一、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梳理完成市、县两级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通用目录及标准化办事指南,公布“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就近办”事项目录,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扩大审批服务“四办”覆盖面,推动“一次办”向“马上办”、“马上办”向“网上办”、“网上办”向“不用办”迈进,不断扩大“零上门”事项范围。规范市、县、乡三级依申请办理的审批服务事项目录清单,实现事项名称、事项类型、法律依据、基本编码信息“三级四同”,提供无差别受理同标准服务。

二、开展“一网、一门、一次”改革。“一网”方面,着力打通异构系统,推进市级自建审批系统与市网上办事大厅数据汇聚共享,到2019年底,市级自建审批系统与市网上办事大厅100%政务数据汇聚共享,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不低于90%,网上申报率达30%,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全程网办率达30%“一门”方面,除对场地有特殊要求的事项外,推动政务服务事项100%进驻综合性实体政务大厅,70%以上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窗”分类受理,便民服务事项基本实现立等可取。“一次”方面,2019年底,群众只需以身份证、企业只需以营业执照作为唯一身份识代码即可办理个人和涉企便民服务事项,企业和群众办事提供材料减少60%以上,35%的事项实现“一趟不用跑”,其中50个高频事项实现“一趟不用跑”、100个高频事项实现“最多跑一趟”。

三、全面深化“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设立正科级事业单位的窗口受理服务中心,完成入驻单位事业编制工作人员划转,完善激励机制,建设一支业务素养高、服务质量优的“一窗受理”窗口人员队伍。分类别设置各类综合窗口对外公开服务,综合窗口实行“接办分离”,咨询、收件、受理、送达等环节由各入驻单位统一授权委托综合窗口办理,企业、群众办事“只跑一个窗”,使办事更简单、审批更快捷,实现市、县两级办事大厅“一窗通办”。

四、完善“大数据+政务”平台建设。建成公共资源大数据平台功能并投入使用。在现有数据分析系统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政务服务后台数据分析统计模块的开发,实现中心内部数据实时展示、多维统计、综合分析,提升现有政务服务平台政务服务水平及能力,实现各类服务消息判别发送、上下游事项链条引导、办事业务关联映射。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五、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加快落实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诚信体系建设,健全实行联合惩戒机制,增强公共资源交易各方主体诚实守信和依法交易。制定市、县远程评标实施细则,推行市、县两级远程异地评标工作,并确定省内外远程异地评标模式。逐步取消我市建设工程交易、国有产权交易和矿业权交易服务费,力争为企业减免至少800万元交易服务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推进规范统一的土地使用权、矿业权出让和国有产权三类业务交易系统平台建设,完成各类配套实施细则编制工作。探索开发项目保证金线上贷款系统,实现在线申请、线上审批和签约、放贷等全流程电子化操作,推行电子保函,投标企业可通过交易平台或银行系统在线申请办理投标保函。

来源:行政服务中心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